毛振华: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需同时提升 “硬”设施与“软”管理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2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422字
阅读时间:5分钟
7月下旬发生于河南的罕见特大暴雨带来了较大的人员与财务损失,应对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无论是面对新冠疫情此类的健康危机,还是面对河南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灾害,我国城市应急治理体系经受了考验,同时也暴露出了短板,未来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需要做到“软硬兼施”。
一、河南水灾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但灾后重建或推高当地GDP增速
本次河南水灾经济损失接近河南省GDP的2%,但灾后重建或将对河南经济增长有提速作用。水灾带来的直接财物损失超过1100亿元,损失规模较大,但由于GDP本身是一个流量概念,统计口径是经济的新增产值,因此伴随灾后重建追加投资GDP增速或会有所提升。从经验上看,一般受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明显加快的,比如汶川地震后三年内四川省的GDP平均增速在15%左右。
不应忽略存量财富损失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次生风险问题。考虑到GDP产出有一部分属于存量损失的弥补部分,较高GDP增速下的实际正面影响将打折扣。灾后重建过程中也应重视次生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公共卫生风险问题。民间俗语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次郑州在防灾的过程中未能同时处理好防疫问题,新冠疫情出现局部反弹,从而付出一些非必要的成本。
二、河南水灾提示需要加强对于极端天气常态化的相关研究
建议加强对于我国北方极端降雨增多常态化、趋势化的研究。我国北方因降水量较少,气候问题主要表现为干旱问题,长期以来“抗旱”思维大于“抗洪”思维。但是随着气候变化,近几年北方地区的雨水量明显增加,特别是河南省近十年的降水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此外西北地区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地区,沙漠在不断消退,这一方面与防风沙植树造林有关,但也离不开北方气候变得更为湿润这一事实。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看,河南特大暴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尽快加强对于北方地区洪涝频率上升以及烈度增强的研究。
极端气候频发不仅值得北方地区警惕,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需要加强重视。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频受台风的影响,为此对于台风的预警和应对有着成熟的经验。在应对台风“烟花”的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预警和应急调动工作非常得力,从而将经济与人员损失降到最低。但是气候变化也或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进一步增加,尤其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高强度降雨频率或出现趋势性地增加。三峡建成后对长江上游库容的调节,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当前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有所提高,一旦出现“千年”甚至“万年”一遇的极端状况,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此前的灾害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当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强化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研究。
三、城市建设面对极端天气灾害需要补齐硬件基础设施的短板
当前的城市建设应遵循集地面、地下、空中三维立体的建设理念,河南特大暴雨带来严重损失表明我国地下管网建设仍存短板。郑州市一直在建设海绵城市,具备一定的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但未能经受住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的考验,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短板。考虑到极端气候频次和烈度均有所上升,一次损失或能承受,但多次打击将对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为此灾后重建应当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有预见性地考虑相应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特别是考虑到后续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有可能会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持续加快,城市的“钢筋水泥化率”不断提高,地面上的基础设施基本上达到现代化的标准,但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难以评估,所以当前需要全面排查全国各地地下基础设施的情况,按照现代化标准强化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
灾后重建需要从加强应急设施投资,增加应急实物储备等方面加强硬件设施供应水平。灾后重建必将带来一些新投资,为此新投资需要弱化简单重复的投资,注重城市发展区域调整和产业格局调整相结合,加强对于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等城市应急治理方面的投资。当前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较少直接面对自然灾害的冲击,应急实物储备也往往出现短缺的情况。过去我生活在长江沿岸,为了防范突发的洪水,几乎每家每户都预备了一只船。但现在一旦出现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的救援力量,很难第一时间组织应急物资以进行自救。所以灾后重建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电力设备、抗洪物资、医疗物资等应急设施的储备与供应,避免应急救援无米下炊。
四、城市治理亟待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软实力”
不断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软实力”,是此次河南水灾带给未来城市治理的最大启示。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郑州水灾的一个教训是当前红色预警后的制度响应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红色预警后经过层层报批后需要领导批示,如果这个领导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出具意见,那么就会错失应急的关键时间窗口。所以现代化的应急体系并不能过于依赖个体,一旦达到某一层级预警,在应急响应机制下整个应急体系就应立刻行动。二是做好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各类应对灾害的储备应做好区域内布局,包括城市间的布局以及省际间的布局。此次河南水灾不仅对省内物资进行统筹规划,国家还紧急调用临近省份的资源进行应急投入,未来这一措施应进一步制度化。三是重视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过去我国在救援中政府主要统筹政府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未来在信息方面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四是注重核心资源的保障。本次水灾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力的应急供应不足问题。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公共管理系统、经济运行系统都与电力相关,但是对电力系统的过度依赖同对电力的保护是不匹配的,电力系统一旦出事,整个城市基本停摆。所以未来要保留传统的一些应急体系作为安全垫,应急电力等核心资源需要加强保障。
河南水灾对于我们教训深刻,只有吸取每一次灾难带给国家、带给人类的经验教训,方能为未来的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延伸阅读
聚焦“特大暴雨的安全风险治理”,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预告】杨瑞龙 毛振华 游志斌 朱伟 唐钧 吕孝礼联合解析:特大暴雨的安全风险治理
刘元春:下半年仍有降准可能,政策重心从短期对冲转向跨周期调节
王晋斌万余字长文剖析美元指数—国际货币体系利益格局的政治经济学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Jeronim Capaldo:新发展趋势下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